广州鲜易鲜物流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冷链运输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研报:透过社区团购看懂中国农产品流通路径进化论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09-12
研报:透过社区团购看懂中国农产品流通路径进化论
本报告以社区团购为例,从流通的信息成本角度,初步分析农产品流通革命的底层逻辑、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生鲜农产品占中国居民零售消费的33%,同时也是中国2亿农民谋生的基业。在城市化与老龄化趋势下,1/3的中国种植农民或将在十年内逐渐退出农业劳动力市场,更高效和低成本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保障和改善长期社会福利的关键。

 

过去十年,电商引领了工业品流通的数字化改造。充分的信息流动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工业品充分的竞争,充分的竞争推动了工业品生产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并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球最低价格的工业消费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改造起步艰难,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与大众认知不同,我们认为农产品最大的流通成本不是物流成本,而是信息成本。

 

国君交运“农产品流通革命”系列报告,希望通过对历史、经济和地理的研究,尝试描绘农产品流通革命未来十年的演进路径。

 

本篇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暂不阐述我们对农产品流通革命的整体理论框架。我们只是以社区团购为例,从流通的信息成本角度,初步分析农产品流通革命的底层逻辑、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图片

01


被误解的“物流损耗”

中国生鲜供应链流通损耗巨大,加价率较高,许多行业与学术研究将这种损耗归咎于物流效率低或冷链设施不完善。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流行的误解。中国生鲜流通损耗较高的真正原因在于——信成本。高昂的信息成本是多级分销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并非物流问题。

 

中国之所以形成多级分销体系为主的生鲜供应链形态,首先与我们的历史经济地理条件有关,其次与老百姓多元化口味的生物记忆有关。从供给视角来看,中国农业具有人地比高和小农经济模式的两大特征,供给信息是高度碎片化的。从需求视角来看,中国饮食结构呈现“绿叶菜、鲜猪肉、口味多元化”的特征,需求信息同样是高度碎片化的。

 

供求两端的信息高度碎片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匹配的难度,继而塑造了当下生鲜供应链多级分销、小批量对手交易为主的流通体系。

 

1. 中国生鲜流通成本较高

 

与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认知相同,我们认为中国生鲜流通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价值损耗巨大。

 

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约60%以上的农产品零售依赖于农贸市场渠道,商超占比较低。尽管1984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家蔬菜超市,但36年来中国超市体系并未像欧美那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图片

中国超市不仅未成为生鲜流通的主渠道,而且其内部市场集中度仍偏低,CR5仅27%。较为分散的竞争结构,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比例不足30%,约70%的农产品仍采用三级或四级流通体系。

 

在当前流通体系下,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损耗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分品类来看,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在20-30%之间,而美国仅11%;中国肉类流通损耗12%,美国仅3%;中国水产品流通损耗15%,美国仅7%。


图片

图片

最终,所有流通成本会通过加价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按照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果蔬类农产品的加价率在95%左右,海鲜加价率115%,牛羊肉的加价率为75%。

 

2. 流通的最大成本来源,并非物流

 

与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认知不同,我们认为中国生鲜流通的高成本,其根本来源并不是物流成本,而是信息成本。

 

很多研究将生鲜流通高成本归咎于物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冷链利用率低下等原因,这与我们研究中国物流行业多年来形成的认知不同。

 

中国道路基建领先、人工成本较低、人口居住集中,这些经济地理基础是孕育高效物流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物流行业充分竞争,公路运费和快递运费均处于全球低位。

 

在一个流动性长期充裕且基础设施回报率低于海外水平的市场,流行观点所认为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背后实际是传统多层次分销模式的效率低下。

 

与流行的认知相反,我们认为,那些看似来自于物流的成本,实际上来自于流通体系的系统性问题——信息成本。

 

1)信息成本与物流成本的划分

 

流通中的信息成本,我们理解为两类:1.供需信息匹配成本;2.供需信息错配成本。

 

供需信息匹配成本包括卖家展示和买家搜寻两类成本。广告、推送、导购等,属于卖家展示成本,目的是将供给信息发送给消费者;而买家搜寻成本包括买家搜索、咨询、来到商店等行为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

 

供需信息错配成本是指,在供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匹配的情况下,未能把商品出售给出价最高的消费者,产生的价值损失。比如,未能及时找到买家的蔬菜在仓库中腐烂,或者未能把云南的雪莲果卖给愿意出价较高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而是低价在本地销售。

 

按照这一理解,大部分库存成本,其实质是信息成本,而非物流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确切的知道一车商品需要从A点运送至B点消费者,我们为此产生的运输、搬运等成本,我们记为C1;但如果我们不确定B点消费者是今天需要商品,还是明天需要商品,也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一车还是两车商品,我们提前将两车商品运送至B点展示出来,以备消费者需要,最后销售完毕,这个过程产生的成本记为C2;如果我们发现消费者确实只需要一车商品,多余的一车商品只能运回或在当地降价销售,则整个过程的成本和损耗记为C3。那么C2与C1的单位成本差,便是信息匹配成本,C3与C2的单位成本差,就是信息错配成本。

 

这个成本与损耗看似来自仓储物流,实际上是来自于供需不能及时匹配,是一种信息成本。

 

2)农产品流通,信息成本较高

 

生鲜产品由于其产品的非标性和价值的易腐性,比工业品流通面临更高的信息成本。

 

第一,非标特征导致信息匹配成本高。相较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农产品在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储存时间下难以保持产品一致性,这种非标的特征不仅难以塑造产品品牌,也使得供需信息的匹配需要以“挑挑拣拣、眼见为实”为主要场景,使得供需信息匹配成本较高。


第二,易腐特征导致信息错配成本高。工业品的储存期较长,而农产品的易腐特征使得供需匹配的时间窗口较短,一旦未能及时匹配,价值损耗最高可达100%,信息错配成本较高。


从以上角度思考,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低,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物流,而在于信息匹配。产品越非标、易腐、多元化,供需信息越分散,信息成本越高。而中国由于历史地理与饮食文化特征,导致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成本自然偏高。

 

3. 中国农产品供需特征,推高信息成

中国的农产品供应,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千百年来塑造出“绿叶菜、鲜猪肉、口味多元化”的饮食需求特征,这种供需结构,提升了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成本,使中国生鲜供应链的流通成本,天然高于美国。

1)绿叶菜

中国的农民数量与耕地面积比例接近美国的100倍,这种悬殊的差距不仅塑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地理基础,也使中国成为了蔬菜大国——种植蔬菜比种植粮食消耗更多的人力。

中国蔬菜产量接近美国30倍。在中国生鲜销售量中,蔬菜占据了52%,而在美国,蔬菜仅占34%。具体来看,美国的蔬菜消费,以土豆、西红柿、胡萝卜等容易运输、储存的块根、瓜果品类为主。而中国蔬菜的品类,以绿叶类蔬菜为主。

相较于根茎类蔬菜,叶菜类蔬菜的储存时间较短。储存时间越短,易腐性越强,信息错配的代价便越大。

2)鲜猪肉

在肉类中,中国人以猪肉为主,而美国人以适合低温冷冻的禽类和牛肉为主。猪肉在冷冻过程中口感丧失较为严重,因此,中国人偏爱热鲜和冷鲜猪肉,而美国的牛肉和禽肉则以冷冻运输为主。

《研报:透过社区团购看懂中国农产品流通路径进化论

》属于广州冷链物流网站原创,如果转载请您注明出处:http://www.yili56.com/

相关链接:冷链物流,冷链配送,冷链仓储,冷库出租,城市冷链配送,广州冷链物流,广州冷链配送,广州冷库出租,广州商超冷链,广州城市配送,广东冷链仓储,广州冷藏物流,广州冷藏运输,广州冷冻物流,广州冷藏车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