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鲜易鲜物流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冷链运输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附政策原文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2-02
《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附政策原文

2023年1月,《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现将《工作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制定背景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加快我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22〕28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制定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22〕28号)等文件制定。


主要内容

  (一)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一是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冷链装备提升,冷库库容规模和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10%以上。二是服务能力更加优质。专业化冷链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综合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流通环节腐损率逐步下降。三是行业影响更加显著。四是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二)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有11项,包括构建现代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大力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强化冷链物流政策要素保障、强化冷链物流工作组织实施等。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

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月6日

梅州市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图片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22〕28号),进一步明确我市“十四五”时期推进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布局和重点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图片

 一、发展背景

图片

  近年来,我市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疫苗、药品等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冷链物流较快发展。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冷链物流企业135家、冷链集配中心4个、冷库库容超过33.3万立方米、冷链运输汽车158辆,在建集配中心库容38.5万立方米,拟建集配中心库容18.3万立方米。冷链产品加工、仓储、运输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全链条温控、全流程追溯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冷链物流设施装备应用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衔接生产消费、服务社会民生、保障消费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稳定市场供应、平抑价格波动、减少流通损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冷链物流对保障疫苗等医药产品运输、储存、配送全过程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但我市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进入冷链物流的生鲜农产品数量较少,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设施建设上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数量较少、规模偏小、集聚程度不高,尚未形成高效便捷的冷链物流网络。从运行体系看,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不够,产业融合不足,标准体系有待完善,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够健全。从参与主体看,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冷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图片

 二、发展目标

图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一是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冷链装备提升,冷库库容规模和冷藏车保有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10%以上。加快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含具有类似功能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设施,下同)布局建设工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充分融入国家冷链物流体系。产地预冷、传统农批市场冷库等末端设施短板基本补齐,设施装备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融入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二是服务能力更加优质。专业化冷链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综合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流通环节腐损率逐步下降。三是行业影响更加显著。冷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整合加强,冷链新业态新模式更加多元,冷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规模以上冷链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四是监管体系更加健全。配合建成全省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贯穿冷链物流全流程的监测监管体系,实现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全覆盖。冷藏车监控率、重点冷链产品全程监控率显著提升。

图片

三、构建现代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图片

  (一)构建“8+X”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依托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以及具备条件的冷链物流设施,在全市各县(市、区)规划布局1个或1个以上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若干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8个县(市、区)全覆盖,构建“8+X”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推动构建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重要节点、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末端网点的干支仓配一体、产销协同的现代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二)加快冷链物流重要节点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交通区位、货物运输量、经济社会发展等科学布局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产销两端物流设施,预留发展空间,引导冷链物流要素和上下游产业沿物流通道集聚发展,加强设施联动、信息联通、标准衔接,推动形成冷链物流产业走廊。支持各县(市、区)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设施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加强与物流运输企业和电商平台合作,充分发挥集配中心的作用,提高冷链物流配送效率。支持国有企业和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运营,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加快补齐物流设施短板,积极申请纳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聚焦“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强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三)强化冷链物流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冷链物流骨干基地、集配中心、末端设施加强功能对接和业务联通,推进干支线物流和末端配送协同运作。加强与国家“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全国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网、国家物流网融合衔接,推动设施设备共建共享,提高物流设施利用效率和物流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水平。鼓励集配中心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畅通鲜活农产品入梅通道,强化面向粤港澳中转、供应能力。

图片

四、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

图片

  (一)着力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设施短板,支持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产地重点镇和中心村,分区分片集中建设田头预冷保鲜设施,实现水果、蔬菜、南药等梅州特色种植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明显增强。借鉴应用广州市增城区、茂名市高州市等地共享式“田头智慧小站”示范经验。扎实做好大埔县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支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预制菜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依托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供销合作社助农服务平台等,成立“田头智慧小站”产业服务联盟,引入社会力量,重点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社会化服务主体,大力发展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推广“田头冷链服务驿站”“供销田头集散中心”“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等模式。推广应用市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完善农产品主产区村级物流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等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强化干支衔接运输组织,构建“县—镇—村”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三)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等农产品短链流通新模式。大力发展广东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鼓励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开展净菜、半成品加工,为餐饮企业、学校、机关团体等终端大客户提供直供直配服务。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在农产品田头市场合作建设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设施。鼓励引导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加强与配送、快递等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合作,推行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共同配送模式。

图片

五、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

图片

  (一)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依托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大力发展公路冷链专线运输、干线运输。配合省试点开行铁路冷链班列,推动粮食、牛奶、冻肉等品类通过铁路运输,提升铁路冷链市场规模。配合省探索开通特色农产品冷链航空绿色通道和高铁冷链专列。推动冷链物流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体化运作的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

  (二)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鼓励有需要的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完善换装转运专用设施设备,加强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推进港口(无水港)、铁路场站冷藏集装箱堆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冷链集装箱公铁联运。鼓励现有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拓展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培育冷链多式联运经营人。依托梅州梅县机场和揭阳潮汕机场,积极发展高端生鲜农产品、医药产品的航空冷链物流,加强冷链卡车航班建设。依托梅州国际无水港、梅州综合保税区,加强与深圳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周边沿海港口联动发展,推动冷链专列建设。

  (三)推动冷链车辆通行更加便利。鼓励加快统一城市配送冷藏车辆标志标识,对统一标志标识的冷链城市配送车辆,以及需在限行区域通行的新能源、民生保障冷链运输车辆,优先发放通行许可。探索实施城市配送车辆分时、错时、分类通行和停放措施,合理规划设置中心城区商业区、居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地等区域专用卸货场地和道路范围内配送车辆的临时停车泊位,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前提下允许冷链运输车辆进行不超过30分钟的停靠装卸作业。

图片

六、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

图片

  (一)加快城市冷链设施建设。支持在农产品主销区和中转规模较大的地区布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与消费规模匹配,集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改造,配套建设封闭式装卸站台等设施,鼓励建设公共冷库、净菜加工车间等设施,完善流通加工、分拣配送等功能。鼓励商超、生鲜连锁加大零售端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引导城市商业街区、商圈、农贸市场共建共享小型公共冷库。

  (二)健全销地分拨配送体系。支持广东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设施和规模较大的冷链集配中心优化分拨服务范围,加强销端配送网点建设,完善区域冷链分拨网络。鼓励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构建面向大型商超、生鲜连锁、酒店餐饮、学校、机关团体等的农产品集中采购、流通加工、多温区共同配送服务网络。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向冷链集配中心转变。

  (三)创新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鼓励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冷链末端配送业务。鼓励龙头物流企业集并城市冷链和常温货物配送。鼓励生鲜农产品新零售、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城市冷链即时配送体系建设,支持生鲜零售、餐饮、体验式消费模式融合创新发展,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供货。引导企业建立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共同配送联盟,推动城市冷链配送网络协同发展,共享共用末端设施网点和配送冷藏车,开展多温区共同配送。

图片

七、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

图片

  (一)加快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和禽畜疫病防控新要求,加快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冷鲜肉流通体系,实现预冷排酸、分割加工、包装运输、保鲜销售等全程冷链服务保障。鼓励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农贸市场、超市、社区生鲜店铺、生鲜电商等流通渠道,拓展直营零售网点,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提高冷鲜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支持生猪家禽优势产区依托现代畜禽产业园完善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分割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配备必要的冷藏车等设备。加快在预制菜产业园布局公共型肉类冷链物流设施。推广标准化流通型冷库、肉类保鲜柜在农贸市场、社区生鲜门店的应用。

  (二)增强果蔬产地商品化能力。结合我市果蔬优势产区分布,鼓励建设一批仓储保鲜设施,延长销售周期,提高反季节销售水平。支持特色优势水果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水果产业。支持特色水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改造或新建产地预冷保鲜设施,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完善脱水干制、称量包装、检验检测等配套功能,开展分级拣选、清洗加工、预冷等初加工。

  (三)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完善鱼塘预冷保鲜设施装备,建设速冻、冷藏、低温暂养等配套设施。推动在水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冷藏加工一体化的水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引导水产品就近加工。加强淡水原料产品冷链的标准化研究与建设,提升冷链设施设备技术智能化和冷链车辆运输保障水平,健全加工储运全程温控可追溯体系。支持机场、港口口岸完善进口水产品冷链配套设施。

  (四)完善乳品、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发挥电商、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等流通渠道作用,引导物流企业充分对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完善从生产端至消费端的全程冷链物流系统,促进乳品、速冻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推动我市客家菜预制菜产业发展。规范全程温度控制管理,构建速冻食品冷链过程质量快速检测体系,完善冷链物流服务追溯体系。加强服务社区、乡村的低温液态奶、速冻食品宅配仓建设,推广新型末端配送冷藏车等设施设备,发展网格化、高频率配送到家服务,提高低温液态奶、速冻食品末端配送时效性。

  (五)提升医药冷链应急保障水平。支持医药流通企业、药品现代物流企业建设医药物流中心,完善医药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优化冷链医药储备管理,健全应急联动和统一调度机制,完善医药冷链物流绿色通道,提高冷链医药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和接种单位疫苗冷链配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疫苗储运冷链设备数字化管理,积极探索优化疫苗储存、运输模式。

图片

八、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

图片

  (一)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推动冷链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监控设备、电子围栏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力度,推动冷链货物、场站设施、载运装备等要素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实现对到货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各作业环节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传输。

  (二)统筹信息化平台建设。引导更多冷链企业纳入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管理,加强冷链全过程温湿度、定位轨迹监测预警,完善冷链数据采集、认证、查询、溯源等功能。鼓励骨干企业搭建市场化运作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冷链货源、需求、运力、库存等市场信息,提供冷链车货匹配、仓货匹配等信息撮合服务,促进冷链物流业务一体化发展。推动专业冷链物流信息平台间数据互联共享,打通各类平台间数据交换渠道。加强对冷链物流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力。

  (三)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鼓励企业加快传统冷库等设施智慧化国产化改造升级,打造自主可控的自动化无人冷链仓,加快运输装备更新换代,加强车载智能温控、监控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冷库“上云用数赋智”,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加强冷链智慧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应用,优化冷链运输配送路径,提高冷库、冷藏车利用效率。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冷链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等模式。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施设备。支持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加强公共充电桩、加气站建设。鼓励新建冷库等设施利用自然冷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加快淘汰高能耗和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冷藏车,适应城市绿色配送发展需要,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鼓励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

  (五)提升冷链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体系。鼓励聚焦冷链物流相关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组织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针对南方大宗和特色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品质迅速裂变、低温生理失调和腐烂变质等核心问题,研发新型保鲜共性技术。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加强合作,共建冷链技术装备创新应用平台,结合市场需求,聚焦生鲜农产品预冷、速冻、冷冻冷藏、冷藏运输与宅配、冷链信息化智慧化等应用场景,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冷链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六)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在现有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基础上,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产销密切衔接、成本低、效率高的农产品出村进城新通道。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鼓励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新通道,扩大生鲜等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冷链网络协同机制,提高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效率。

  (七)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推动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分拨、运输、储存、销售、配送等资源、运转环节充分对接,促进物流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产销两端冷链物流设施拓展服务功能,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开展电商直播、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示范推广、新农人创业实训孵化、市场集散等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以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核心,吸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组织功能,打造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培育和发展环境,创新“冷链物流+种养殖”“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新零售”“冷链物流+电商仓储”等新生态、新场景。推动企业利用大数据发掘消费潜力、赋能上游生产,开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供应链服务,辅助生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合理安排计划、精准组织生产,推动生产、流通和冷链物流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图片

九、大力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

图片

  (一)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在冷链物流领域探索推行“一照多址”,支持冷链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培育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连接主要产销地的跨区域供应链企业。围绕冷链细分领域、特定场景培育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提高精益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能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提升市场集中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和具有冷链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推动冷链物流平台企业规范发展,提升冷链物流组织化、规模化运营能力。

  (二)提升冷链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龙头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冷链产品生产和贸易组织,强化境内外冷链物流、采购分销等网络协同,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冷链食品品牌,延伸跨境电商、交易结算等服务,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围绕全球肉类、水果、水产品等优势产区,依托远洋海运、国际货运航空等开展国际冷链物流运作。

图片

十、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

图片

  (一)参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鼓励我市冷链物流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冷链物流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制修订,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二)加大冷链标准宣贯力度。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守好冷链产品安全底线,对标先进水平,鼓励企业提升冷库、冷藏车等能效环保标准,执行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充分发挥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宣贯,推动协同应用,提高推荐性标准采用水平。开展冷链物流标准监督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价。

  (三)推动冷链设施设备标准化。加大标准化冷藏车推广力度,逐步淘汰非标准化冷藏车,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冷藏车。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以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作为采购订货、收验货的计量单位,引导冷链运输企业使用标准化周转箱(筐)、托盘、笼车等运载单元,以及蓄冷箱、保温箱等单元化冷链载具。加强标准化冷链载具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完善载具租赁、维修、保养、调度等公共运营服务,推动冷链运输全过程“不倒托”“不倒箱”。鼓励企业、农户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


 十一、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

  (一)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入市查验溯源凭证制度。加快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冷链物流从业单位和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二)推进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引导企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配备冷藏车定位跟踪以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设备,在冷库、冷藏集装箱等设施中安装温湿度传感器、记录仪等监测设备,实现各环节数据实时监控和动态更新。加快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智慧监测追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提高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可信度。推动海关、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跨部门协同监管和数据融合,依托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监管平台、省冷藏冷冻食品追溯系统形成全链条追溯体系,提升冷链监管效能。

  (三)强化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围绕主要农产品产销区、集散地、口岸等,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加强检验检测检疫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布局建设区域田头快检小站。完善应急检验检测检疫预案,加强疫情防控管理,防范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扩散风险。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制度,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强检验检疫结果、货物来源去向等关键数据共享,建立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专业技术机构冷链物流检验检测检疫能力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建设快检实验室,推动各地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图片

十二、强化冷链物流政策要素保障

图片

  (一)加强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广东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等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性、基础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统筹涉农资金支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定期梳理重大项目信息,对接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型冷链物流设施的支持。推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REITs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项目贷款、动产抵押、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手段拓宽融资渠道,为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通过设立物流产业基金参与冷链投资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上市挂牌和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二)加强用地保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统筹划定,保障冷链物流设施合理用地需求,推动冷链物流设施科学布局。重点支持新建重大冷链项目,合理确定冷链物流用地土地出让底价和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控制指标。对利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已供土地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企业,在规划许可等方面予以支持。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在自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或提高自有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利用率、容积率并用于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支持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产地型冷库。

  (三)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嘉应学院、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食品加工与保藏包装等学科专业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将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技能人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推进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冷链物流相关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培养引进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

  (四)推进减税降费。严格落实收费公路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符合规定的冷藏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冷库,通过节能改造和能效管理,充分利用峰谷分时电价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冷库用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与发电企业协商签订直购电合同或者与售电公司协商签订零售合同,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用电成本。符合条件的冷库仓储用地可按规定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图片

十三、强化冷链物流工作组织实施

图片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发展改革局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重点工程落地,完善支撑政策,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问题。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本地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工作。

  (二)加强统计监测。开展冷链物流行业调查。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冷链物流统计工作的支持,建立冷链物流统计评价体系,准确掌握全市冷链物流底数情况。依托全市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等,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编制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综合性指数,科学、及时、全面反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发挥协会作用。支持市冷链物流行业协会依法依规组建和开展工作。鼓励冷链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冷链物流发展调查研究和政策宣贯,全面掌握市场规模、行业结构、人员设施设备等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行业发展共性问题。支持行业协会根据市场主体需求,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引导企业共同打造和维护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营造舆论环境。加强冷链物流理念宣传和冷链知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认可度,培养良好消费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冷链企业和从业人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筑牢冷链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宣传推介一批冷链物流企业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典型案例,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

  附件:

  ⒈重点任务分工表

  ⒉梅州市冷链集配中心布局图

  ⒊梅州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产地低温处理量目标测算表

  ⒋梅州市冷链集配中心冷库库容情况表

  ⒌梅州市冷链集配中心建设项目情况表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