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鲜易鲜物流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冷链运输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冷链物流的千年大戏——从“邮驿宅急送”到“自创冷藏车”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20
冷链物流的千年大戏——从“邮驿宅急送”到“自创冷藏车”
古代生鲜速递起源——“邮驿宅急送”

冷链物流并不算新兴行业,其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后汉书·和帝纪》中记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南方的龙眼、荔枝要趁着新鲜运到京城,靠的便是邮驿系统。起初,邮驿主要用于传递政府公文、军情要事、转运物资等,也可接待使客,发展到后期延伸了运输水产生鲜的功能。

隋唐时期,陆上驿站数量剧增,运输速度也有所提升,已经能达到日行120里-180里,如果加急更是能达到日行300里,甚至是500里,快递寄送生鲜成为时髦的物流方式。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用毛毡加冰包裹起来,捆缚到驿马上,快马加鞭,趁着螃蟹还鲜活的时候运抵长安。

唐玄宗则开启了古代冷链物流的浪漫之旅,蜀地长大的杨贵妃从小就爱吃荔枝,岭南的荔枝质量和口感要比当时蜀地的好不少,所以每年荔枝上市时便让驿使快马加鞭运入京城。为了保证荔枝能够低温保存,大学士羊望首创“荔枝保鲜箱”,制作一个双层木箱,木箱夹层中填满棉花、羊毛,在荔枝采下后,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新鲜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进行运输。同时,动用日行八百里的快马,开通专运驿道,昼夜兼程,三天左右便将岭南的荔枝运输到京城长安。《新唐书》说:“(荔枝)味未变已至京师”,诗人岑参也曾用“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描写了此番盛况。大学士羊望的“荔枝保鲜箱”可谓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成为最早的“冷链运输”系统。

到了明朝,统治者特别喜欢吃鲥鱼,于是,他们的冷链物流清单中又多了一项,那就是新鲜鲥鱼。明代于慎行诗道:“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作为产于长江中下游的鲜美鱼类,距离长安1800余公里,运到长安后尚能“带雪寒”,用的是“冰船”,有人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冷藏船”,充分证明了明代物流运输的快捷性及保鲜技术。

清康熙年间运送鲥鱼则更加高效,鲥鱼出网后冰镇装匣,经陆路马不停蹄送往京城,每三十里设一站,昼夜不息,三天之内将鲥鱼从长江沿岸送到京城,保证了鱼质鲜美。

古代冷链物流主要依靠延续几千年的邮驿系统,通过加冰块的方式进行运输,这是冷链运输的早期雏形,并未形成完善的服务链条。虽然民众无法直接使用官方的配送系统,但集市贸易、贡品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等因素同样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近代铁路冷链探索——“北肉南运”

近代铁路交通名宿、上海交通大学董事、时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先生率先引进了冷藏车厢,以实现“北肉南运”。他认为南方人不食牛肉,并不是因“不食耕牛”的观念,而是没有优质的牛羊肉,若能吃到优质的牛羊肉,可使南北在饮食习惯渐趋统一,于是购买了20辆火车冷藏车厢开始试运行。张家口有大量优质牛羊肉,上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张家口设立屠宰场,每次可装运40吨,成功实现了“北肉南运”。遗憾的是,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常出现“破坏铁路建设,且记账扣车”的情况,运行仅3个月,冷藏车厢被沿途军阀扣押当做办公专列,致使中国近代首次铁路冷藏南北联运功亏一篑,无疾而终。

早期冷藏车——致冷不制冷

虽然近代我国铁路冷链起步缓慢,但铁路冷链物流已经受到重视,国内掀起研究制冷业的热潮。

1932年7月20日,中华水产公司创制了铁路冷藏车,首次满载上海特产黄鱼运往南京。1931年7月至1934年6月,上海市消费冰鲜海产品7.45万吨,让消费者开始有了全新的体验。

冷藏车陆续开始在繁华的一线城市运行,但城际配送只有冷库、冷藏车,只有“冷”,还谈不上“链”。1931年出版的《铁道部直辖国有铁路及省有民有铁路客货杂车详表》显示,当时国内铁路系统共有12辆冷藏车,其中沪杭甬铁路1926年外购小容量的冷藏车3节,外漆为白色,编号1761V—1763V。除此之外,1927年外购22吨级冷藏车厢9节,其中北宁铁路4节,编号5000—5003,外漆为黄色;京沪铁路有5节,编号8301—8305,外漆白色。上述冷藏车厢均由自比利时“SocieteAnonymeLaConstruction”公司生产。

早期冷藏车并无制冷效果,采取冰站注冰(盐冰)降低车厢温度,车厢全程物理保温,需要不断更换冰块,由于对温度的控制很简单,基本上只能运输畜禽类冷鲜食品。但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刚好能解决生鲜运输难题,对照1935年出版的《国营公营民营铁路客货杂车详表》,可知四年间新增6辆冷藏车厢。

1933年正太铁路将法国生产的4节22吨行李车改造成冷藏车,外漆为黑色,编号KDG1—KDG4,6月15日正式运行;为解决夏季海鲜运输难题,1933年8月胶济铁路将四方机厂车制造的44001及44002两节40吨钢棚车厢(初建成已11年)改造为冷藏车,外漆为棕色,开启了近代中国首批铁路冷链车厢国产化的历史新篇。到1934年5月胶济铁路青岛站能够发运冷藏鱼类29万公斤,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全国铁道冷藏事业计划——三步走



由于胶济铁路冷链运输初见成效,极大增加了铁道部对铁路冷链运输的关注度。

1934年,国家铁道部正式开始推行“全国铁道冷藏事业计划”,整体规划分三期推进。第一步,先在南京、上海建设铁路中心冷库,杭州建设冰站,并购置10节冷藏车,经费56万元。上海选定铁路与水陆交通便利的麦根路货站为冷藏库,拟建五层,选用现代氟冷气机制冰,电动升降机放置冰块,是一座半自动冷库。南京选择下关车站建冷藏库,西北有两条轨道,东南有公路直达市区,建筑内容与上海库相同。杭州冰站建在火车站旁,设两部氟冷气机制冰。购置冷藏车10辆,头尾两端各置铁制冰箱一个,贮碎冰600公斤。第二步,增设天津、青岛两座铁路中心冷库,建设北平、济南、徐州、海州四座冰站,同时采购22节冷藏车,经费60万元;第三步,在广州、汉口建设铁路中心冷库,增设武昌冰站,同步购入12节冷藏车,经费55万元。

 


1934年5月,铁道部计划集资从海外采购40节冷藏车厢,在京沪、津浦、陇海三路运营。6月向外商采购首批50节冷藏车厢,先行投入上海至北平间的铁道运输。与此同时,在上海、南京、徐州、天津、北平五城建设冷藏库,并开办制冰厂。

1934年铁道部要员相继从南京赶赴上海,与金融家洽谈办理铁路冷链借款。先与上海交通、金城等银行及邮政储金汇业局借款,以各铁路冰鲜收入担保,拟借款150万元,期限六年,利息九厘,后因细节未谈妥。后,时铁道部业务司长俞谈与上海银行邹秉文、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再行接洽,但最终因内外阻力,铁道部未能获得资金,铁道冷藏事业无奈搁浅。

冷藏车也并非一年四季上路开行,多数线路都是按农产出货需求、室外气温变化来具体安排冷链班次。1936年12月,胶济铁路因北方入冬后天气愈冷,冷藏车厢内外温度差别不大,因而决定暂停编挂冷藏车厢,直至第二年3月份温度回升,重新运行。

1936年,粤汉铁路首倡“全线冷藏运输计划”,广州每年北运香蕉、橘子、柚子、荔枝、杨桃等新鲜水果7000余吨,而华北、华中地区也会经由粤汉路南送大量的野梨、苹果、葡萄、鱼鲜、蔬菜、鸡鸭蛋等农产品,南来北往的冷链运输需求量非常庞大。

1937年1月,粤汉铁路局提出在年内实现本路冷藏运输通车,计划第一期投运12节冷藏车厢。按规划,粤汉铁路的冷链服务将采取官商合办模式,铁路方面在武昌、广州、衡阳设立三家制冰站,而起讫点武昌与广州的冷藏库,交由利益相关企业办理。遗憾的是,短短半年后,随着日军全面侵华,粤汉铁路的冷藏运输之路戛然而止,相关计划也随之被取消,留与后人无限的追忆。

平绥铁路的创新研发——自创“冷藏车”




1936年4月中旬,平绥铁路提出增效规划,决意增添两节冷藏车厢,将包头、巴彦淖尔的特产黄河鲤鱼运送到北平、天津。接到任务后,平绥铁路选取两节闲置的四十吨钢棚货车车厢,建成了保温水准较高的两节冷藏车厢。查阅参与当次改建工作的杨毅的施工图纸,依旧采用物理保温制冷。整节车厢有棉帆布、黑油毡、美松槽板、木板、隔热纸、木刨花、白锌钢板七层保温,地板分六层,天花板十二层。车内安装铁柱冰池可释放冷气,水槽能够保证融水自动流出,配有提冰设备,便于冰块装入池内。

1936年7月15日,冷藏车厢建成后开始实验测试,每车能装2吨冰块,室外最热31摄氏度,冰块经3天才完全融化,厢内均温仅12摄氏度,靠近冰体处可低至5摄氏度左右,满足常规生鲜冷链运输要求。8月11日,装配完成的冷藏车厢运行,编挂于往返丰台和张家口之间的72次列车,极大便利了区域生鲜产品流通。

平绥铁路自创的冷藏车效果良好,引起了铁路行业的轰动,国内路向、铁路杂志、铁道半月刊、机械工程、交大季刊、改进专刊等行业杂志纷纷报道,称自创冷藏车“全车构造,较之购自外洋者,并无逊色。而我国各路能自造冷藏车者,以此为蒿矢”。

如今,铁路冷链发展早已走出了国门。2023年1月,满载泰国新鲜龙眼的进口水果冷链班列,从老挝万象南站启运,沿中老铁路一路北上抵达昆明,全程冷链运输且仅用28小时,在春节前转运至全国各地各大水果市场。冷链物流实现了从木制厢体冷藏车到发泡玻璃钢冷藏车,从物理保温到电器制冷,从冰块到硬质聚氨酯泡沫的飞跃,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模式正在共同构建起冷链物流多式联运体系。

除此之外,铁路冷链还打破了以往只限于冷藏冷冻的局面,开始在低温恒温运输生鲜农产品方面大显神威,北方人只要坐在家里,足不出户,便可买到便宜新鲜且正宗的云南鲜花,北方人想品尝南方荔枝、大闸蟹,南方居民吃羊肉、喝鲜奶不再是奢望,冷链物品已走进千家万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