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鲜易鲜物流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冷链运输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国家物流枢纽创新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附前言)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9-06
《国家物流枢纽创新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附前言)



前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出版的《国家物流枢纽创新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与大家见面了,这也是第四本同题系列报告。本书收录了2023年列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运营主体提供的材料,旨在总结推广枢纽建设运营经验与做法,展示国家物流枢纽创新精神和时代风貌,助力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发改经贸〔2018〕1886号)(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发布了5批、125个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实现了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这些枢纽积极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服务并融入实体经济,在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核心作用有效发挥。

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30个枢纽纳入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本《报告》收录了其中29个枢纽的创新案例。这些枢纽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做法,值得业界同仁学习交流和参考借鉴。

按照惯例,在本书开篇之际,我们尝试对这些枢纽的典型做法和普遍经验做一些归纳梳理,供大家讨论、借鉴。

一是明确定位,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明确的功能定位是各枢纽开展工作的基础。国家物流枢纽立足各地产业资源、区位特点、政策优势,确定发展定位,通过硬实力打造、软实力升级,将区域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枢纽的核心竞争力。如:珠海生产服务型枢纽发挥连接港澳、通达全球的区位优势,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经济,统筹香港车牌指标资源,大力发展跨境物流运输,着力降低珠西、粤西与港澳地区的制造、跨境贸易及物流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2023年全年,港珠澳大桥进出境货车数量同比增长25%。西安商贸服务型枢纽激活西安军工资源密集、国防科技工业发达和辐射西北的区位优势,将枢纽定位为西北应急物流安全保供基地,面向阎良航空基地、渭北装备制造中所需的航空配件、大宗物资和机电产品等物资,开展公铁和公空联运。洋浦港口型枢纽立足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发展枢纽特色物流,已实现交通运输工具“零关税”、境内建造船舶出口退税、内外贸同船运输加注保税油等优惠政策的市场化运作,目前已有42艘营运船舶享受零关税进口政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超10.2亿元;7艘境内建造登记“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国际运输船舶出口退税3.59亿元,降低航运企业购船成本11%以上。

有些国家物流枢纽由两个片区或两个承载城市联合建设,在发展中加强两片区一体统筹、分工协同、深度联动,形成合力。如:合肥生产服务型枢纽的两片区形成通道资源互补共享,产业服务上下游协同态势。借助“引江济淮”工程航道建设契机,两片区在航运干线和支线业务上形成分工;按照产业链集成特点,派河物流园片区重点服务制造业产成品输出,合肥港片区重点服务生产原材料输入,在功能衔接上实现了互联互通。武汉-鄂州空港型枢纽按照“武汉鄂州双核联动、腹舱全货各有侧重”总体导向,武汉天河机场片区借助客机腹舱发展小批量、时效性强、点到点的航空货运业务;鄂州花湖机场片区以全货机运输为主,散航、卡车航班为辅,主要服务跨区域次晨、次日快递业务的时效性产品,实现两片区运力的高效整合和功能灵活利用。

二是创新驱动,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各枢纽聚焦完善服务功能,根据产业需求,提供更好更优的物流解决方案,同时实现自身物流业务增长。如:牡丹江商贸服务型枢纽为解决俄罗斯铁路车皮计划紧张、经绥芬河口岸出口货物运输受限等问题,探索“宽轨重出”模式,利用俄方进境宽轨载货重车卸车后的空返车,装运出口货物出境,目前经中俄双方政府、铁路多次协调,“宽轨重出”已成功试运行。潍坊陆港型枢纽探索“银担联合体”,由枢纽运营企业、银行、担保公司共同打造基于多式联运“提单”的在途货物质押融资模式,以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单为媒介,优化了银行和企业的融资模式,将企业驱动改为利用货物与项目驱动,通过“一单到底+全程负责+金融创新”的模式,解决了多种运输方式整合难、责任划分难和融资难问题,降低了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湛江港口型枢纽从全链条提升铁矿石服务价值,在铁矿石简单加工服务的基础上,构建“矿山直销”“保供+贸易”“贸易+物流”等贸易模式,创新不同国别多矿种“保税混矿”业务,树立“准班轮+铁路”运力保障品牌,在持续扩大混矿、筛矿等简单加工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区域铁矿石储备分拨中心的雏形。

信息平台是枢纽业务数字化的载体,各枢纽围绕业务特点,陆续建立完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要素流动、效率提升。如:泸州港口型枢纽建立长江上游港口物流枢纽信息平台,与枢纽内物流、商贸、金融企业系统对接,推动铁水、公水、跨境班列联运信息互联互通。截至2023年底,已注册用户1173个,口岸物流企业注册率超90%,年数据交换量20余万条,服务覆盖川渝滇黔四省市。重庆商贸服务型枢纽为提高跨境公路班车运营质量,建立跨境公路班车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通道装载、运输、通关过卡等环节的预先匹配和精益管控、与海关“单一窗口”及高速路网在集装箱板块的信息对接。有效提升平台企业通关效率,实现边境口岸“换装+通关”时间缩短约15%,物流集拼时间缩短约20%,物流运输成本降低约20%。呼和浩特陆港型枢纽以打造班列集结中心为目标,建设枢纽智慧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包括中欧班列集装箱智能监控系统、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综合服务系统、海关监管综合服务系统、国际陆港港区管理系统等,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全域中欧班列、国际货运班列。

三是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国家物流枢纽中,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不断取得新进展。各枢纽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出了“组合拳”。

在管理创新方面,杭州空港型物流枢纽创新设立“一库两码”复合型监管场所,打造集保税货物、跨境电商物品和快件进出口查验区于一体的海关监管场所。通过系统优化、流程重塑、场地功能划分、物理围网和电子围网相结合等方式实现了场地、人力以及监管资源有序高效集成。初步测算,该场所的设立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成本约6成,通关环境和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也为“数字清关”等其他创新模式试点提供了场所。

在技术创新方面,枢纽不断加大在新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如沧州港口型枢纽在2023年,研发投入资金总额由2011万元增至2829万元,枢纽建设运营主体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累计取得授权专利发明专利151项,实用新型专利401项,外观专利1项。临汾陆港型枢纽应用快速定量自动装车系统,满足客户差异化储煤、配煤及装车需求,单节车厢装载时间约50秒,装车速度约每小时5000吨,日均可组织万吨列车4列。包头生产服务型枢纽开展5G无人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更新改造吊装设备、引进先进吊装方法,实现了“机器换人”,安全生产水平及吊装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在模式创新方面,保定商贸服务型枢纽打造新能源货运公交体系,购置绿色能源货运公交,采取城市内固定线路循环运行和上门提货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不间断、全方位配送,为枢纽及周边3万多家厂商,提供线上下单、上门收货、包装和配送等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推动物流配送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运输。徐州陆港型枢纽创新推出国际货运CCA模式,为铜山站取得国际海运前置港口资格及运费报价,提供以铜山站作为起运港到国外港的全程多式联运航线产品。同时,与港口协同,可以直接从徐州本地提箱使用,省去从港口调驳空箱的时间。与传统的公路拖车相比,每40尺集装箱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600元。

四是接点连线,着力放大网络效应

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网络建设,是现代物流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各枢纽持续深化业务协同、政策协调和运行协作,加速推动物流市场不断取得点突破、线连接、面辐射,助力国家物流枢纽释放“网络效益”。

一方面,加密干线物流通道网络,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不断提升直达货物班轮、班列、航班和班车开行数量和覆盖范围。如:上海空港型枢纽依托上海浦东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航空货运网络资源,采取全货机航线、腹舱带货等方式,形成了以上海空港枢纽为核心的航空干线物流通道,可联通全球285个通航点(国内146个,国际139个),通航国家51个。无锡生产服务型枢纽持续扩展运输服务网络,开通了到连云港、苏州、徐州、南京的中欧(亚)接续班列,无锡西站—上海洋山港铁海联运专列,连接新疆、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生产资料基地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公铁水联运线路,并面向长三角地区提供分拨转运、同城仓配等物流服务。哈尔滨生产服务型(陆港型)枢纽开行“哈绥俄亚”多式跨境联运班列,通过俄远东海参崴港和东方港实现中国东北内陆货物“借港出海”,可运达中国南方16个沿海港口,覆盖长三角、粤港澳地区,并辐射韩国釜山、东海及日本名古屋、大阪等港口。

另一方面,结合资源优势与区域货物流向,探索业务合作,推进干线通道网络与区域网络有效对接。如:喀什—红其拉甫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枢纽推动疆内枢纽互联成网。开通与南疆中心城市的“钟摆式”铁路货运专线、快运班列,为南疆其他地州的生产生活提供物流服务,并与乌鲁木齐陆港、霍尔果斯口岸联动,整合南疆物流资源,开行南疆集拼集运专列,解决南疆企业商品出口量小不能形成整列的问题。青岛空港型枢纽持续推进异地货站开发建设工作,延伸机场功能,实现与其他枢纽物流业务的联动发展和航空资源共享,提升空港型枢纽的物流集散能力,截至2023年已建成异地货站9家。福州港口型枢纽为解决大陆与台湾两岸物流通而不快、通而不透的问题,开通对台直航航线,可实现空运的速度,费用节省40%。跨境电商包裹可以从枢纽发出,快速运往台湾,再由台湾分拨到全球,台湾亚太转运中心地位以及福州对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023年福州自贸片区对台出口海运快件778万票,交易额14.6亿元,同比增长30.6%。

五是融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才能形成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茂盛森林”。各枢纽充分发挥物流资源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与地方其他产业联动融合,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如:鹰潭陆港型枢纽通过国际陆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化解“铜都”产业发展中原材料进来难、产品出去难的瓶颈,打通贵溪铜产业与全世界铜货源的链接通道。通过推进“进口再生铜原料检验监管模式优化试点”帮助企业压缩综合通关成本40%-50%;通过建设线下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线上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公用型保税仓库等推动铜产业发展升级。哈密陆港型枢纽通过物流基础设施集聚,畅通商贸进疆大通道,引进圆通、申通和极兔快递在园区开展快递仓配业务,通过本地仓直发和西安仓转运等方式,有效解决新疆“不包邮、不发货”问题。同时,发挥冷链物流设施规模效应,打造内地进出疆蔬菜水果分拨中心,部分重点冷链企业还在西安、河北等地设置前置仓,大大提高了新疆特色农产品对内地市场的供给能力。贵阳生产服务型枢纽结合产业脱贫发展战略,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为主,聚焦特色农产品及冷链全产业链物流集成服务,创新中央厨房、集配中心、净菜加工、“智慧微菜场”等业态模式,延伸展贸展销、检验检测、大宗商品电子竞拍交易、进出口代理等服务链条,拓展中药材、农资农肥等涉农类交易业态,打造服务全市、面向全省、辐射西南地区的农副产品重要商贸物流集散地和供应链组织中心。

枢纽积极向产业链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延伸,提升供应链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枢纽经济。如:长沙生产服务型枢纽积极承接装备制造企业的物流外包,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流通加工、分拨配送等仓配一体化服务,串联起生产制造上、中、下游企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工业类用材交易量与物流量占长株潭总量的92%,建筑用材占比约73%。大理商贸服务型枢纽,围绕“枢纽+商贸”延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在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领域,实施资源“就地转换”,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加工品”或“卖成品”的转变。2023年枢纽带动蔬菜水果、特色菌类等周边优质农产品实现网络交易额160亿元。襄阳商贸服务型枢纽围绕汉江流域食用菌产业,推动供应链金融融入产业链,按照“产业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打造全国食用菌交易中心以及汉江流域食用菌交易、集散、物流、价格、信息发布中心。搭建了集融资、交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从育种、种植、生产、销售、回款等方向提供定制服务。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交易额近6亿元。

以上对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经验做法的粗略归纳,不足以全面展现各枢纽发展特色,还请读者朋友仔细阅读原文,亲身领略各枢纽创新风采。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会议还特别要求“统筹规划物流枢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为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需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共同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贡献新经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再次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以及各地发改部门的支持,感谢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单位领导和撰稿人,感谢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姜超峰、张晓东、宫之光,感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师生及财富出版社各位编辑的辛勤劳动。同时,恳请各位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业委员会

(执笔:杨宏燕 宫士博  审稿:贺登才)

二〇二四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