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永辉超市的关店与调改策略引发行业震动:年内计划再关200家尾部门店,同时加速铺开近200家“胖改店”(胖东来调改升级店),直接对标年轻客群、中产,以及品质商品消费者。在DeepSeek看来,这一战略转向不仅重塑了传统商超的竞争格局,更对冷链、生鲜及预制菜市场带来深远影响——从供应链升级到消费场景重构,一场围绕效率与体验的“冰与火”之战正在上演。
一、永辉“瘦身”背后: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的“负重前行”
永辉的关店潮并非单纯收缩,而是对过往粗放扩张的“纠偏”。2016-2019年,永辉年均新增百家门店,但老店同店销售持续下滑,暴露了供应链管理滞后、冷链能力不足的隐患。传统大卖场模式下,生鲜品类依赖分散采购和自然损耗,难以支撑高频、高标准的冷链需求。而胖改店的转型核心在于 “从二房东转向制造型零售商” ——通过直采裸价、强化商品力,倒逼供应链整合。
例如,胖改店大幅砍减SKU(单品数),淘汰率高达50%-70%,同时新增68%的“品质、健康、新潮”商品。这一调整要求冷链物流从“保量”转向“保质”,例如新增日配冷链设备、优化生鲜分区存储。若永辉能在全国复制这一模式,或将推动冷链行业向精细化温控和高频次配送转型,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形成示范效应。
永辉胖改店与盒马的竞争,本质是对年轻中产生鲜消费主权的争夺。胖改店通过现烤烘焙、熟食专区、精简SKU等策略,打造“烟火气+专业化”的体验;盒马则凭借“店仓一体”的线上优势(线上订单占比63%)和预制菜研发能力(如与国联水产合作),巩固品质生鲜心智。两者的交锋将加速行业从“低价倾销”转向高附加值生鲜服务。
这一趋势对冷链物流提出两大挑战:
时效性:即食熟食、短保预制菜需“从工厂到餐桌”的全程温控,例如胖改店的熟食区需匹配“5天保质期”的精准配送;
灵活性:生鲜电商(如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的前置仓模式已证明,小批量、多频次的冷链配送更能满足即时需求。永辉若想补齐线上短板,或需与第三方平台深化合作,但短期内仍以线下调改为重心。
预制菜被视为生鲜电商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永辉与盒马的战略分化,正重塑这一领域的竞争逻辑: 盒马“高举高打” :依托自有研发和B端合作(如国联水产),主推高端预制菜,并借线上流量实现精准触达; 永辉“反向渗透” :胖改店弱化传统预制菜货架,转而强化现场加工的“类预制菜”(如即烹食材、半成品沙拉),以差异化体验吸引到店客流。 这一分化背后是冷链能力的比拼。盒马的“店仓一体”模式能兼顾预制菜的存储与配送,而永辉的熟食现制依赖门店端冷链设备升级。若永辉胖改店成功复制,可能催生“中央厨房+门店加工”的新模式,推动预制菜从“工业标准化”向“现场新鲜感”演进。 永辉与盒马的竞争,最终将推动冷链物流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 技术迭代:智能温控、无水保活运输(如活鱼冷链)等技术将提升预制菜和生鲜的流通效率; 下沉市场机遇:盒马尝试“折扣化+加盟”模式下沉,永辉若跟进,需解决三四线城市冷链覆盖率低的痛点; 政策红利:国家“十四五”冷链规划加速行业整合,中小企业或被淘汰,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完善网络。 永辉的关店与胖改,盒马的折扣化与预制菜,看似是两家企业的战略博弈,实则是整个生鲜零售业在冷链技术、消费升级、效率革命下的必然选择。这场“冰与火”之战中,冷链物流的“冷”支撑着商品品质,而消费体验的“热”则定义了未来零售的温度。无论是永辉的“瘦身重生”,还是盒马的“敏捷进化”,唯有抓住冷链与场景的平衡点,才能在万亿市场中突围。 END